News

實驗室效率翻倍秘笈:為什麼藥廠與生技中心都鎖定「多進氣頭微生物空氣採樣器」?

在製藥、生物製劑及高端食品加工領域,微生物空氣監測是確保產品安全、通過 GMP 稽核的基本要求。但許多實驗室仍被這些問題困擾:

  • 需要同時檢測「總菌數+黴菌數」時,單進氣頭必須來回更換培養基,耗時費力
  • GMP 規範要求三重平行檢體,單進氣頭必須重複操作 3 次,不僅耗時,數據誤差也更容易超標;
  • 面對 GMP Annex 1 對高風險區域「連續環境監測」的明確規定,單進氣頭需人工每 3 小時更換培養基,不但耗費人力,還容易因換樣間隔導致監測記錄不完整。

不少人認為「提高氣流速率」就能解決問題,但其實 —— 多進氣頭才是同時解決效率、污染控制與法規需求的關鍵。無論是生產全流程的節點採樣比對,或長達 9 小時的連續監測,多進氣頭都能透過「一次設定、自動執行」大幅減少人工介入,讓微生物監測從「流程瓶頸」轉變為「效率推進器」。

一、別只看流量大小!先搞懂「兩大監測模式」才是關鍵

微生物空氣採樣可分為兩種場景:

  • 拍照模式(全流程監測) 就像在不同時段按下快門,記錄生產前、中、後的空氣狀態。 → 通常使用較高流量(如 200 L/min),5 分鐘快速採集 1000L 空氣即可。
  • 錄影模式(長時間連續監控) 像是全程錄影,連續數小時不間斷監測環境。 → 需使用較低流量(如 25 L/min),防止培養基乾燥,可連續運行 3–9 小時。

流量要依應用選擇,但無論哪種模式,多進氣頭都能一次部署多個培養基,減少操作次數、降低污染風險,這才是效率升級的核心。

二、多進氣頭的三大優勢

  1. 「一次部署」,解決單進氣頭的重複痛點
    • 全流程監測自動採樣
      使用 3 個進氣頭提前裝好培養基,可分別設定「生產前)」「充填中)」「生產後」的啟動時間,設備即可自動執行。
    • 可同步檢測不同微生物指標
    • 連續監測:3 頭接力達 9 小時不中斷
      單進氣頭每 3 小時需人工換培養基,易導致數據中斷;多進氣頭可一次放置 3 個培養基,採樣機設定為低流量(25 L/min),依序「頭 1 運行 3 小時 → 頭 2 自動接力 → 頭 3 繼續接力」,全程無需人工干預,完整覆蓋長時間高風險操作。
    • 平行檢體:5 分鐘完成 GMP 要求
      GMP 規範要求三重平行檢體取平均值,單進氣頭需重複 3 次「裝樣–採樣–記錄」(至少 15 分鐘);多進氣頭可同時啟動 3 個相同培養基,5 分鐘即可獲得 3 組平行數據,誤差率控制在 5% 以內。
  2. 減少人機接觸,從源頭切斷污染來源
    • 批量準備,降低接觸頻次:1–3 個進氣頭可一次完成培養基裝填與消毒,相較於單進氣頭「採一次裝一次」,人機接觸次數減少 60% 以上,避免操作帶菌或動作不規範造成交叉污染。
     
  3. 機型靈活配置,滿足不同場景

    除了減少人工操作,多進氣頭還具備 機型靈活 的特點:

    • 固定式(黃色系列):主機與進氣頭一體化,適合潔淨室、實驗室等固定監測點,無論是全流程節點採樣還是單頭連續監測,都能穩定運行。
    • 遠端式(不鏽鋼系列):主機集中控制,可連接 2–3 個衛星進氣頭,靈活安裝於 isolator 無菌隔離器、生物安全櫃或其他獨立空間,無需搬動主機即可完成多點同步採樣,特別適合移動式產線或分散式監測點。

三、四大核心使用者:誰最該優先升級多進氣頭?

  1. 連續監測使用者( 符合 GMP Annex 1 規範)—— A/B 級潔淨區
    • 應用情境:無菌充填、生物反應器等需 6–9 小時連續監測。
    • 獲益:3 頭接力運行,符合 GMP Annex 1「不中斷監測」要求。
  2. 全流程監測使用者——製藥 / 食品生產車
    • 應用情境:需對比「生產前清潔後 → 生產中 → 生產後清潔」的微生物變化
    • 獲益:3 頭自動採樣,避免單頭重複操作污染,數據清楚呈現各階段潔淨度差異。
  3. 高頻檢測使用者——第三方檢驗 / 工廠檢驗室
    • 應用情境:每天需完成 10+ 組「總菌+黴菌+大腸菌群」檢測。

    • 獲益:2–3 頭並行採樣,效率提升。

爾榜燈生技將持續深耕生物膜檢測與食品安全技術,攜手產官各界,用科技照亮看不見的風險,讓消費者吃得安心、放心

 📦 產品諮詢與訂購
📧 聯絡我們:[email protected]

📞 客服專線:02-2711-3777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